水暖系統的設計
設計是良好施工的基礎,設計和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和影響其使用效果,地面龜裂等一系列問題,也會影響到其他工作的順利進行與質量水平。 地暖系統的設計應當經過嚴密認真的計算與細致的研究。 一、設計依據 1、《地暖通風及空氣調節設計規范》(2001年版、修訂版) 2、《實用供熱設計手冊》 3、《民用建筑節能設計規范》
4、《低溫熱水地板輻射供暖應用技術規程》(北京市2000年10月1日實施) 5、《低溫熱水地板輻射采暖工程技術規程》(河北省2001年1月1日實施) 6、《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》 7、與建設單位簽訂的合同、設計委托書 二、地暖系統設計主要參數 1、地板表面的平均溫度: ①人員經常停留的地面,宜采用24℃-26℃,溫度上限值28℃。 ②人員短期停留的地面,宜采用28℃-30℃,溫度上限值32℃。 ③無人員停留的地面,宜采用35℃-40℃,溫度上限值42℃。 2、供回水溫度; ①供水溫度的上限值60℃、65℃、70℃、75℃等。 從安全和使用壽命考慮,民用建筑的供水溫度不應超過60℃。 ②供回水溫差宜小于或等于10℃。 3、熱負荷: ①全面輻射采暖的熱負荷,應按有關規范進行。對計算出的熱負荷乘以0.9-0.95修正系數或將室內計算溫度取值降低2℃均可。 ②局部采暖的熱負荷,應再乘以附加系數。 (見下圖)
采暖面積與房間總面積比值 |
0.55 |
0.40 |
0.25 |
附 加 系 數 |
1.30 |
1.35 |
1.50 |
4、有效散熱面:計算有效散熱量時,必須重視室內設備、家具及地面覆蓋物對有效散熱面積的影響。 5、填充層: ①厚度不宜小于50mm。 ②當面積超過30m2或長度超過6m時,填充層宜設置間距小于或等于6m,寬度大于或等于5mm的伸縮縫。面積較大時,間距可適當增大,但不宜超過10m。 ③加熱管穿過伸縮縫時,宜設長度不大于100mm的柔性套管。 6、壓力:工作壓力不宜大于0.8MPa。如超過應采取措施。 7、流速:加速管內水的流速不應小于0.25m/s,不超過0.5m/s。同一集配裝置的每個環路加熱管長度應盡量接近,一般不超過100m,最長不能超過120m。每個環路的阻力不宜超來30Kpa! 8、絕熱層:柚板結構層間應設絕熱層,宜采用PS板,容量≥20kg/m3,厚度不宜小 于25mm。
三、設計步驟 1、方案設計: ①根據建筑施工圖及相關數據,計算建筑物熱負茶。 ②與建筑其他相關專業(水、電、裝飾等)協調地暖系統設計有關間距。 ③確定集配裝置(分水器)的位置。 2、施工設計: ①計算建筑物的有效散熱負荷。 ②計算建筑物的有效散熱面積。 ③地暖系統布置及水力計算。 ④其他附屬設備選擇。 ⑤與相關專業會簽,并經審核繪制出正式施工圖。 3、設計完成,應將設計各有關資料,打印裝訂成冊。
四、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除(二)部分外,設計時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: 1、采用分戶獨立式熱源或集中采暖負荷的90%;驅⒎块g溫度降低2℃計算。 2、在住宅中應用,應考慮家具遮擋等因素對散熱量的影響,乘以適當修正系數。 3、垂直相鄰房間,除頂層外,各層均應按房間采暖熱負荷扣除來自上層的熱量,確定房間所需散熱量。 4、不同地面材質、散熱量不同,為保證室溫要求,設計時應盡量按散熱量比石材低的木材板考慮,用戶即使選用石材類做地面,也不會影響采暖效果。 5、為滿足一戶中各朝向房間室溫的勻衡,耗熱量計算中應考慮方向附加及附減,外墻多的房間,熱損失多,加熱管必然密些。南向中間房間熱損失少,管間距必然大些。 6、盡量考慮將生產冷水管布置在地板采暖結構層中,但應避免管一相互穿越。 7、合理劃分環路區域,晝量做到分室控制,避免與其它管線交叉。 8、設計中應特別注意,同一分集水器上管長盡量保持一致,避免造成陰力失衡和管材浪費。 9、對以獨立式燃氣爐為熱源的系統,應控制管長≤90m,以減少阻力,并特別注意陰力平衡和管內流速問題。 10、為保證地面不裂,管間距不得小于100mm,局部過密處在管上皮10mm處加鋼絲網;為保障地溫度均勻性,管間距不易大于350mm。 11、供回水溫度宜小于60℃(****不超過70℃),供回水溫差應小于10℃,系統工作壓力不宜超過0.8MPa。 12、無論采用何種熱源,地板采暖與供回水系統的溫度、水量和所用壓差等參數都應匹配。 13、應特別注意在設計選擇參數時,PEX管內流速不得小于0.25m/s,否則會產生氣塞現象。 14、根據規范,在長度超過6-8m應設置膨脹縫材。每30-40m2應設膨脹縫材,但膨脹縫并不是越多越好,應合理設置。 15、確保地板采暖層的厚度(不包括面層厚度),住宅厚度為≥70mm(復合保溫厚度20mm,豆石混凝土厚度為50mm,管上皮豆石混凝土的厚度不少于30mm。 16、不同地面標高應分別設置分集水器。 |